【十三五】攀枝花市仁和区“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www.maomin.org     发布时间:2021-11-23     来源:342493603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为加快发展仁和区现代特色农业,培植优势支柱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产业纵深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遵循中央365体育博彩: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增加农民收入摆在首要的位置,加快调整产业布局,千方百计指导和帮助农民开辟增收项目,结合“十二五”期间农业执行情况,特制定《攀枝花市仁和区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农业发展运行情况

(一)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截止2015年,全区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15.1927亿元,完成规划的108.06%,比“十一五”期末增加51.62%;农业增加值8.9052亿元,完成规划的114.61%,比“十一五”期末增加50.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395元,完成规划的97.81%,比“十一五”期末增加88.59%。

(二)支柱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规划期间,区委、区政府根据地理位置和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等独特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确立了“果、畜、烟、菜、粮”为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五大”支柱产业,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每个项目的高速发展。

1、水果及干核果产业。以优质晚熟芒果为主,配合石榴、葡萄等传统产业,适度发展其特色小水果的产业发展路线,使仁和区特色农业产业得到高速发展,到2015年底,全区已发展水果面积18.66万亩,产量9.03万吨,比“十一五”期末增加40.68%和34.78%。其中:发展芒果14.34万亩,产量4.69万吨,分别完成规划的143.4%和78.17%,比“十一五”期末增加80.6%和62.85%;发展石榴0.95万亩,产量1.28万吨,分别完成规划的63.33%和128%,比“十一五”期末减少27.48%和增加43.82%;发展葡萄1.52万亩,产量0.4万吨,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加7.04%和21.21%;发展其它水果1.85万亩,产量2.66万吨,比“十一五”期末减少31.85%和增加2.3%。干果主要是核桃及板栗,发展核桃面积4.21万亩,产量450吨,比“十一五”期末增加27.69%和41.51%;板栗面积2.35万亩,产量1010吨,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5.8 %和12.22%。

2、畜牧产业。在认真抓好生猪和家禽养殖品种改良、提高肉食品质量的同时,积极扩大草食性动物的养殖规模,使市场供应得到全面改善,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截止2015年底,生猪出栏达到20.22万头,完成规划的96.29%,比“十一五”期末减少2.08%;家禽出栏133.27万羽,完成规划的57.94%,比“十一五”期末减少40.15%;牛出栏1.04万头,完成规划的63.03%,比“十一五”期末减少36.59%;羊出栏9.02万只,完成规划的69.38%,比“十一五”期末减少27.49%;其它肉类动物出栏10.09万只,比“十一五”期末增加25.8%;肉类总产量达到1.83万吨,完成规划的70.38%,比“十一五”期末减少20.78%。

3、烤烟产业。现代烟草农业快速发展,烟农收入持续增长。2011-2015年的五年间,仁和区累计种植烤烟8.93万亩,收购烟叶22.91万担。共有大龙潭、平地、啊喇、大田、同德、布德6个烤烟乡镇、22个村、累计7763户(次)烟农种植烤烟。烟农直接经济收入24025.04万元,返还烟农烟叶税和煤贴2106.37万元,烟农种烟总收入26131.41万元。实现烟叶税5285.51万元。

4、蔬菜产业。蔬菜生产主要以粮菜轮作模式的传统农业稳步发展, 2015年全区蔬菜面积6.82万亩,产量24.15万吨,分别完成规划的104.95%和105%,比“十一五”期末增加9.29%和12.53%。

5、粮食产业。主要以改良水稻、玉米品种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 受这几年干旱的影响及种植结构的调整,种植面积有一定的下降。2015年全区播种粮食作物面积18.79万亩,产量6.54万吨,分别完成规划的98.38%和93.43%,比“十一五”期末减少2.69%和6.44%。

(三)、特色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新增优质晚熟芒果基地6.3万亩,改建优质晚熟芒果基地3万亩;新建优质石榴基地面积750亩,改建优质石榴基地1000亩,确保了我区的农业产业基地连片扩面工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仁和区的芒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市第一位;形成了大龙潭乡混撒拉片区、新街村-迤资片区、总发乡立新片区等七个集中成片的万亩芒果基地。

(四)、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1、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区460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6575.5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4万亩,新建及整治排灌渠212.97公里,整治山坪塘15座,新建500立方米蓄水池285口;硬化基地机耕道167.5公里,新建果园田间耕作道路215.136公里;新建机电提灌站42座,改造维护机电提灌站21座;地力培肥10.2万亩。

2、农机化水平逐步提升。“十二五”期间,通过国家五年的购机补贴政策,我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五年来使用国家补贴资金1128.358万元,加之配套资金总投资达3378.25万元,购买补贴机具7052台/套,其中拖拉机184台,微耕机5751台,其他机具1117台/套,新增动力40490KW,受益农户6820户。

3、建设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在总发乡立新村新建优质果树苗圃地20亩,“十二五”期间共提供合格的优质芒果苗500余万株。

(五)、强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

1、强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基层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鼓励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推进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服务专业化。着力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积极探索出“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专业化服务队+农户”、“农业经济技术部门+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良种示范、农机作业、抗旱排涝、沼气维护、统防统治、产品营销、信息提供等服务。截止2015年底,共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9家,从业人员2901人,企业总资产达9.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2.66亿元);龙头企业发展种植面积9.5万亩,带动农户3.4万户,年助农人均增收400元以上。依法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22家(协会13家、农民合作社309家),注册家庭农场50家。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起了很大的作用。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加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构建农林水畜基层综合服务网络体系,培育和选聘村级农科员,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0%以上,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和引导区内供销合作社、农资公司、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网络优势,搭建跨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等公益性服务。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全区有六个种植业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四个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两个;有机产品两个;六个农副产品基地;创建农产品品牌26个。探索农产品电商营销试点,鼓励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制定了《仁和区2015年水果创新销售模式实施方案》和《攀枝花市仁和区2015年水果创新销售模式补贴项目实施方案》。

(六)、土地权确登记工作进展有序。

仁和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于2014年5月在平地镇、大田镇两个镇实施试点,2015年6月全区各乡镇全面启动。2014年7月区委、区政府下发了《365体育博彩:成立仁和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领导小组的通知》(攀仁委办【2014】61号)、《365体育博彩: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攀仁府办【2014】61号),明确了我区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确权范围和主要内容、工作步骤以及保障措施。按程序采购专业技术队伍和第三方质检单位,通过三次公开招标,确定了四川省煤田测绘工程院为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航空摄影测量、确权登记服务项目和确权登记数据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及平台建设的中标单位,并顺利签订合同。2015年与四川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签订仁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航空摄影测量成果质量委托检验合同,10月完成航摄所有成果质检,检验合格。制定了“仁和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流程”和统一的确权登记表册,规范操作流程;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仁和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提出了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相关问题的指导意见,为确权登记工作提供了依据。印制了《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40000份和《仁和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手册》3500份,全部发放到乡镇、村、组、农户代表和村民手中。2015年6月9日我区召开了全区农村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全面启动暨培训会,会后对乡村组干部和农户代表进行确权具体操作规程和确权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培训,让参与工作的人员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政策界限,熟悉掌握确权具体操作规程。加强对乡镇的指导,及时与作业单位沟通,督促进度确保任务完成,定期不定期的对乡镇人员驻村、与作业单位工作配合、纠纷调处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与作业单位建立周报进度制度,作业单位每周上报工作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实行问题周周清,及时回复解决。截止2015年12月30日,基本完成试点乡镇(大田、平地镇)土地确权验收的前期所有工作;基本完成全区13个乡镇的摸底核查工作,共计完成摸底核查约27353户农户、外业调绘约210988亩,内业量算约151258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设备安装,正在进行软件与数据成果调试。

(七)、统筹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改革试点。

2014年,仁和区被列为全省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打捆下达农业项目资金试点工作示点县之一。省级财政打捆下达资金共13926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高效节水、惠农补贴等省级以上已明确项目的财政资金9606.51万元;省级财政待安排项目资金1549万元;自主统筹安排财政资金2770.49万元。我区按照项目布局以产业优先、边远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优先、项目相对集中优先、项目区群众参与度高优先的原则将自主安排资金重点安排用于边远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统筹编制了实施方案、统筹安排使用资金、统筹监督管理,推行民办公助方式实施。目前项目建设已全部完成。2015年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打捆下达农业项目资金下达中央、省级财政资金1.53亿元,我区按照农业产业基地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相结合、与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相结合、突出与在建重点项目相结合、突出群众积极性高优先安排的四个原则编制了项目实施方案,经报市政府评审通过后已批复下达,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

(八)、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维护农民权益不受侵害。

“十二五”期间我区职能部门坚持依法查处假、冒、伪、劣农资和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每月坚持对13个乡镇的种子市场以及肥料、农药等农资市场彻底清查一次,五年内共出动执法车辆191台次,出动执法人员800人次,共检查农资市场427个次,检查农资经营户2894户次,警告教育违规经营户63户次、打掉无证窝点14个,作出(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71份,开出《没收违法物品清单》71份,查收不合格农资1049.38公斤,货值金额3.58万元,挽回经济损失64.34万元。所处理的违法案件没有一件提出行政复议,没有一件提起上诉到法院;经营者对没收的农资均口服心服。经过监管,农资市场进一步得到规范,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杜绝了无证经营情况和流动销售情况,经营户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

(九)、认真抓好粮食新品种试验、示范项目。

“十二五”期间共引进优质水稻新品种12个,布置试验点6个;引进玉米新品种15个(其中鲜食品种1个),布置试验点4个。每年均进行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在大龙潭乡和平地镇布置正规和观察试验各1个,通过勘选试验田块、筛选试验品种、设计试验步骤、测取试验数据、田间病虫害观察和采收测产等工作的开展,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了试验数据和资料,最终出具试验报告,通过试验从中筛选出优良品种在全区进行示范、推广,供经销户和农民参考,为我区粮食品种的更新换代打下基础。

(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健全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一是在全区所有乡镇均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和片区动物防疫检疫站;二是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全面落实禁止经营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三、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监测工作,主要农产品农残监测合格率达到100%;完成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县)创建工作,获得了省政府颁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证书。四是整体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18306公顷,全部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证书,其中包括8万多亩省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6个共7类农产品)。攀西牌、石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大田石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五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已有两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入系统;六是推行兽药经营企业GSP认证质量管理制度和兽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制度。

(十一)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我区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大力推进农业品牌战略实施,创建名牌产品。到2015年底,我区共创建农产品品牌27个,其中获省级名牌产品6个,省级著名商标4个(“仁和”、“攀西”、“行远”、“攀西阳光”,市级著名商标3个。通过品牌和绿色食品战略的实施,使品牌与产业联动,提高了仁和区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终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利益,品牌带动初见成效。

(十二)、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一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我区第二轮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工作沿“一线三团”(“一线”为沿214省道的总发乡、大田镇、平地镇,“三团”为214省道两翼的中坝乡、啊喇乡、大龙潭乡)组成的总发示范片、平地示范片展开。工作开展以来,示范片农民群众收入稳步增加,2013年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10662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0351元的3%; 2014年示范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3元,高于全区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59元的2.7%;2015年上半年示范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7151元。示范片农民增收形势持续良好。二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快速发展。按照“产村一体、产村相融”的模式,以现代农业(种养、干水果)重点建设为平台,积极培育优质产业,推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示范片共计连片发展和优化提升支柱产业面积10.46万亩,其中,优质蔬菜2.74万亩,芒果、石榴、葡萄等特色干水果产业7.72万亩。新建标准化肉羊养殖场1个,发展规模化养殖户75户。组织实施攀枝花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仁和区芒果基地种养结合示范园建设项目,积极推广“大园区、小业主”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新增12个家庭农场。狠抓特色产业和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大力发展阳光康养和近郊旅游业,创建五星级农家乐2家、四星级农家乐3家、三星级农家乐4家、二星级农家乐27家,项目区一、三产实现联动相融,助农增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产业扶贫,为我区全面实现小康打下坚实基础,示范区完成农村扶贫解困任务达2801人。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托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集镇建设等项目,统筹推进新农村“田网、水网、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治理3.05万亩;完成高效节水管灌建设1.57万亩、微喷灌建设1.65万亩;完成渠系建设318.7公里,整治山坪塘49口,新建蓄水池756口,新建提灌站5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5座;新建及硬化农村道路872.82公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13050户,其中使用沼气农户5154户。项目区90%的村建成较为完备的生产生活性基础设施,村组道路和入户道路硬化率达90%以上,示范片内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提升。四是村落民居更加靓丽。我区把新村建设放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的突出位置,切实搞好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精心组织,全力加快建设步伐。在已制定的《仁和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2010-2020)》和《攀枝花市仁和区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总体规划(2013-2015)》等规划基础上,按照幸福美丽新村“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要求,多规合一,优化调整,并新编制了平地镇迤沙拉村旅游新村建设规划。建设新村聚居点36个,其中新建聚居点27个,聚居农户1993户;旧村落改造提升5个,聚居农户384户;传统村落民居修缮4个,聚居农户393户。建成中坝乡团山社区、总发乡立新村等6个新农村综合体,开展了19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在农民完全自愿、严格依法的基础上,在中坝乡团山社区、总发立新村、大田镇班庄村等进行土地流转,建设公共绿化、生活活动广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公共设施,通过新建、改建、修缮、风貌整治等方式,建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将扶贫解困与新村建设相结合。优先帮助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建房,解决住有所居、住得安全的问题,示范片内467户农户农房建设纳入农村危房改造,2015年示范片在建廉租房15套。五是农村经济活力持续提升。深化“两个带动”作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支持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品牌。示范片内现共有龙头企业24家,专业合作组织220个;11个农产品(品种)获得省级以上名优品牌称号,其中,6个无公害农产品称号、2个绿色食品称号、2个有机食品称号、1个农产品获地理标志认证。德益果品、行远牧业等一批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对周边农户辐射、引领和带动不断加强。项目区各乡镇均建立了农产品商务服务平台和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片那立村、白拉古村、平地村等有条件的村庄还建设了农产品交易场所。三年来,我们坚持在示范片各乡镇开展新农学校培训,在培训农技知识的同时,增加农产品营销、普法、新农村、新农民等知识,并在混沙拉村建成芒果科技专家大院1座,为示范区广大群众提供了优质的生产技术和产品销售服务保障。六是农村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大力推进城乡服务一体化,千方百计缩小城乡差距,努力使农民群众能更好、更近、更方便的享受到文化、体育、医疗、金融、购物、培训等多种公共服务。示范片内所有村组均建有“1+6”村级活动中心,公共区道路硬化率和绿化美化率达90%;配套建设了垃圾房、垃圾池、果皮箱、路灯、公厕、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卫设施;三年来,共开展新型农民培训154期,项目村培训率达95%以上;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示范片每个项目村均设有卫生室,至少配置1名医生,参合和服务人数达到2.67万人次。鼓励支持示范片内社区组织开展“火把节”、“草莓节”、“吆山节”、“泼水节”、“石榴节”、“芒果节”等节庆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了“三下乡”、乡村文艺演出、体育竞技等活动,丰富农村文化活动,示范区农民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七是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大力开展树新风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全面提升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管村等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积极推进依法治村和民主管理,切实落实“政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大力推进村级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把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作为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切入点,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推行村财镇管,定期公布。大力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务、政务的决策管理。三年来,示范区邻里和睦,安全稳定,无违规违纪、安全责任事故、非正常集体上访等情况发生,群众满意率达100%。按照区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为让全区81个行政村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每个村至少都有一个项目,突出重点村,整合项目资金,重点加强特色产业发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围绕“产村相融,连片推进”的发展思路,打造特色产业型、田园观光型、本土文化型、乡村旅游型新村,“十二五”期间,投资14亿多元,建成了前进镇普达村、中坝乡团山村、福田镇金台村、仁和镇弯庄村、总发乡立新村等13个示范村,形成了福田镇芒果连片发展示范片、大田镇石榴连片发展示范片和大龙潭乡、总发乡、中坝乡、前进镇芒果连片发展示范片,初步形成了“一线五点”(“一线”即沿214省道打造总发乡立新村、总发乡板桥村、大田镇片那立村、大田镇班庄村乡村旅游黄金线;“五点”即以中坝生态谷、务本乌拉风情谷、布德黄焖鸡一条街、平地镇迤沙拉民族风情、大龙潭乡混撒拉特色农业观光为重点的乡村旅游黄金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格局。

(十三)、农业科技作用提升。通过继续加强与海南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高等学府与科研机构“地校”、“地院”合作,实现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合作与交流,初步形成了教学、科研、推广、生产“四位一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区财政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开展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农口相关部门也全力配合支持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从2-3年的农民大专、中专学历教育、长期、短期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以作物一个主要生长周期进行的“农民田间学校”、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等各项专项培训,到田间地头果园中的现场培训、赶场过节的专场咨询指导会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培训工作,全区每年发放各类农技实用手册、光盘、画报等资料1万册套以上。“十二五”期间,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培训农民1800人次。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培训5340人。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产业技术指导与技术服务培训36000人次。完成移民后扶整村推进示范片建设项目实用技术培训2600人次。完成劳务品牌培训260人。完成民生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万人次,新型农民科技培训7500人。完成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194人。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培训1000人。

二、“十三五”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区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经济的增效、农村社会繁荣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所面临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一)发展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

(1)地理位置:仁和区位于中国西部“攀西大裂谷”川滇交界部,云贵高原西南,四川省西南角,地理坐标为东经101°24′—101°56′,北纬26°06′—26°47′,东西宽48公里,南北长74公里,幅员面积1727.07平方公里,东、北面与盐边、米易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接壤,西南两面与云南省的华坪、永仁2县为界,成昆铁路和川滇西线国道公路纵贯全境,北距成都788公里,南接昆明335公里,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是攀枝花市主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特色农产品(主要是特色水果、早市蔬菜)还销往攀枝花市周边的凉山、楚雄、丽江等地市县及国内其他省市区。区内终年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适宜人居,被誉为攀枝花的“五园”(“家园、菜园、果园、乐园、花园”),是国家和四川省确定的攀西、六盘水重点资源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川省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效的、生态的农业综合开发区,是发展生态种植业、畜牧业和无公害农业的优势区域;同时也是近远郊城乡居民阳光游、生态游、特色游的优势区域。

(2)地质地貌: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崎岖破碎,山地走向近于南北,与金沙江支流谷地走向平行排列,山谷相间,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境内平均海拔高度为1500米。海拔最高点为务本乡大黑山花胁巴峰,海拔2926米;最低点为南端平地镇师庄金沙江出口处,海拔937米,最大垂直相对高差达1989米,适宜发展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种养殖产业。

(3)气候条件:仁和区属南亚热带一北温带的各种气候类型,被称为“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炎热、干燥,气温日变化大,年变化小,具有四季不分明而干雨季明显,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冬温较高、逆温层效应明显,小气候复杂,立体气候明显的特点。年相对湿度64%,年降雨量764—873㎜,雨季集中在6—10月,年蒸发量2009.4㎜,年日照2760小时,具有我国北方的光照,南方的热量,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具有高产、优质、高效的潜力。全区按温度差异分为三个垂直气候带: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为干热河谷气候;海拔1500米至2200米为暖润低中山气候;海拔2200米以上的中山顶部为冷湿高山气候。

(4)土地资源:仁和区地处横断山区南段,境内山高谷深,高差悬殊,新构造运动显著,地形复杂,母质多样,因而形成多种土壤类型。主要有燥红土、红壤、黄红壤、黄棕壤等四种类型。全区耕地面积14.06万亩,其中水田71430亩,旱地69165亩,园地15.54万亩。本区草山草坡占幅员面积31%,人均5.3亩,约为全国人均三倍,全省人均的7倍,后备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宜林宜园荒山面积较大,利于进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片建设。

(5)水资源:境内有大小53条支流汇入金沙江、雅砻江。支流中大河流域最大,达719.8平方公里。年均径流深为100—300mm之间。金沙江年均径流量为554.36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为159.9mm。金沙江、雅砻江的年过境流量为1102.03亿立方米,占全区径流的99.72%。

有中型水库3座(胜利水库、跃进水库、大竹河水库),有小(一)型水库14处,小(二)型水库83处,提灌站45处,山坪塘284处,引水渠堰1835公里,固定机电提灌站176处,有效灌面11.8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1%以上。

2、政策环境有利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着力推进解决发展“三农”的瓶颈问题,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0年中央作出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的决定,确定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国务院印发《365体育博彩: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农业。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等战略决策。攀枝花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决定,以“一水二路三产业四增收五新村六旅游”的建设思路,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和新村建设,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新村产村相融、城镇化、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阳光花城及康养城市建设等为攀枝花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3、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仁和区是西部地区最理想的亚热带水果、蔬菜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早熟蔬菜和亚热带水果生产地。仁和宜果土地约20万亩,开发潜力大。优质石榴、晚熟芒果、酿酒葡萄、优质烤烟、核桃、板粟、香蕉、甜瓜等亚热带名、特、优水果独树一帜。区内农产品丰富,粮食品种167个,蔬菜品种263个,水果品种322个。特色农业通过多年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以晚熟芒果、石榴、种草养畜、优质烤烟为主的几大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好,效益明显,为仁和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经济基础较好

攀枝花市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点,是四川众多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仁和区紧邻攀枝花市的政治、经济中心,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加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展前景良好。近几年,仁和区农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已接近或超过成、德、绵地区的部分县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目共睹。

5、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仁和区地处我国亚热带气候圈,地形复杂,形成了独特的立体型山地地貌和立体型亚热带气候。境内旅游景点星罗棋布,丰富多彩,有一山四季的奇特自然景观;有几十亿年时间跨度地质史的攀西大裂谷;有宝兴山森林公园、啊喇自然生态旅游区、大黑山森林公园、岩神山旅游风景区、攀西葡萄沟、务本桃花与红叶、方山诸葛营遗址、大田会议旧址、中国最大俚濮彝族自然村、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等。芒果节、草莓节、石榴节和务本“桃花节”规模都逐年扩大,逐步开发了“仁和阳光”、“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片那立、班庄、板桥、立新等4个旅游新村及仁和公园、鑫岛游乐城已建设为全国AA级旅游区(点)。常乐酒堡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迤沙拉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鑫岛游乐城自2013年起逐步进行了升级改造,游乐项目较多。从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培育与旅游管理等方面来看,我区旅游业的发展已开始加快步伐。

6、科技支撑力度大

从“十一五”规划以来,仁和区农牧及科技部门,承担多项部、省、市各级农牧业科研及示范推广项目,覆盖当前农业主要推进发展的产业,包含从资源圃建设、新品种的引种试验示范与选育、土壤改良、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技术、疫病防控、到种植密度与模式、产品采后处理与加工,调制技术运用、食品安全农业生产全过程,许多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通过继续加强与海南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高等学府与科研机构“地校”、“地院”合作,实现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合作与交流,初步形成了教学、科研、推广、生产“四位一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运用,通过各种途径将试验示范成功后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新设施推广运用到现实农牧业生产中,成为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开展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农口相关部门也全力配合支持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从2-3年的农民大专、中专学历教育、长期、短期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以作物一个主要生长周期进行的“农民田间学校”、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等各项专项培训,到田间地头果园中的现场培训、赶场过节的专场咨询指导会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上包括党的方针、惠农政策、畜禽养殖、种草养畜、疫病防治、农技、种子、植保、土肥、农(畜)产品质量、农(畜)产品产后处理、品牌、市场开拓与营销、专合组织、生产联合体、订单农业、诚信经营等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全过程。全区每年发放各类农技实用手册、光盘、画报等资料1万册套以上,参加培训的农民在10万人次以上。通过举办各类培训,转变了思想观念,农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与管理水平。

(三)、制约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虽然我区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完善,但农村道路、水利设施、通信等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1)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基础设施薄弱。一是我区虽然有中型水库、小(一)型水库、小(二)型水库、提灌站、山坪塘、引水渠堰、固定机电提灌站等,但水利设施不能满足特色农业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一部分无水浇灌,全靠雨水来为特色农作物提供水源,很难摆脱“风调雨顺多收点,一遇干旱掉下来”的被动局面,故水源问题仍是制约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我区农村道路等级低,路面状况差,特别是农村特色农业基地连接乡村道路少,大部分基地内部没有运输道路,制约了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三是我区其它基础设施如耕地质量、管网建设等还有待进一步建设。

(2)畜禽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小区建设投入少,圈舍建设、粪污处理各项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配套,良种繁育、品种改良、疾病防控等服务体系普遍存在设施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

(3)农业信息设施落后,在农产品主要生产基地缺少电话、宽带网等信息设施,对外沟通交流困难,存在生产上盲目性与经营上的被动性,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存在分局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4)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低,特别是在二半山区、高山区农机化水平更低,广大农民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2、农业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

我区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户对现代农业技术还没有掌握,等靠要思想还有,思想觉悟不高,虽然近年来加大了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普及现代农业知识,但还有很大一部份农户的思想认识不足,需继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素质。

3、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支撑条件不健全

虽然建立了多个农贸市场,方便了城乡居民交易,农产品有了较好的销路。但目前发育极不完善,一是由于农产品上市集中,运输能力有限,储运设备、分类包装设备差,缺乏果蔬贮藏保鲜深加工技术,致使农业生产和整体经济效益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地制约了生产发展;二是专项农产品市场没有建立起来,专业交易没有形成规模;三是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没有实施,监测部门的作用和权利都没使用到位;四是制定的农产品生产标准监督机制没形成,虽制定有标准但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4、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大

仁和区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都还很弱小,实力不强,带动农户致富的能力弱,需要进一步进行扶持和发展。

5、科技对农业持续增效的支撑作用小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总体水平不高,推广手段陈旧,技术到位率较低,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不足。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有名无实,专业人员少,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经费不足,农技服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三、“十三五”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精准扶贫、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美好乡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城乡统筹,突出农民增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强化农民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加速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进程,切实让农民长期受惠。

2.坚持效益优先,突出特色优势。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倾力打造特色水果、早春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生物能源五大项目,促进其优势明显、产品质量优质、开拓广阔市场、突出经济效益。

3.坚持产业推进,突出适度规模。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加强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大力开发招商引资工作,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在最佳适宜区域内发展特色产业。通过适度规模调整土地和种、养业布局的前提下,形成相对连片,规模布局,建立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带。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

4.坚持市场开拓,突出品牌打造。加强政府对农业服务与管理职能,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实施“集体注册商标,联合打造品牌,依靠品牌张力,带动产业发展”的策略,强化品牌策划和宣传,加大品牌产品的开发力度,创立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强势品牌”,培育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以优质产品、名优品牌拓展市场,扩大产品市场份额。

5.坚持科技支撑,突出循环节约。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手段,努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重产量轻质量向产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由传统管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的集约经营型转变,由原料生产为主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树立“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的发展理念,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农业,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6.坚持政府引导,突出资源优化。坚持政府引导,做好协调工作,建立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引导作用,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的积极性,促进资本、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优势产业流动,通过招、拍、挂等手段,使资源配置市场化,资源开发效益最大化。

7.坚持改革创新,增强体制活力。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构建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体制环境。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和其他中介组织,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发展千家万户农民参与市场竞争。

8、坚持生态发展,保护农村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推广农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保护农村环境。

(三)、发展目标

1、经济目标(祥见附表1)

到202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8.74亿元,比2015年增加3.5473亿元,年均增长3.7%;全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0600元,比2015年增加7206元,年均增长9% 。

2、生产目标

到2020年,蔬菜6.98万亩(其中早春蔬菜3.6万亩,早春蔬菜中设施蔬菜0.1万亩),产量25万吨;粮食18.7万亩,产量6.6万吨;水果21.3万亩,产量10.6万吨;肉类产量2.02万吨;禽蛋产量0.48万吨;烤烟稳定年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收购优质烟叶5万担。(祥见附表2)

3、综合目标

紧紧围绕“优质水果、畜牧水产、烟叶、蔬菜、粮食等“五大产业”,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产业化水平。夯实水利、地力建设、农业机械化、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创新、质量监控、服务流通、人才培养等支撑保障体系;力争在“十三”期间培育一批全国有较高知名度、质量一流的农业产业;稳定晚熟芒果基地发展规模、提高品质;青皮软籽石榴基地进一步改扩建;畜牧产业基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烤烟基地连片种植;蔬菜粮食产业基地特色发展;大力发展林下产业、中高山区温带特色水果产业、特色水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互动融合,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适度引进和培育水果、粮食加工企业。将仁和区打造成为集科研开发、种植、养殖、粗细加工、物流、培训、旅游为一体的四川省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和绿色经济增长带。

四、“十三五”产业规划与布局

(一)产业规划目标

1、特色水果产业发展目标祥见附表2)

到2020年,将仁和区建成全省著名的现代农业特色水果产业生产基地示范县(区)。全区将建成高标准、现代化的特色水果产业基地果园30.455万亩,全部投产后年总产量达18万吨。其中芒果基地17.7万亩,投产面积达10万亩,产量达8.4万吨;石榴基地1万亩,产量达1.3万吨;葡萄基地1.7万亩,产量达2万吨;中高山区温带特色水果1万亩。到2020年,仁和区特色水果产业实现年产值10亿元,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600元。

2、畜牧产业发展目标祥见附表2)

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到2020年,出栏生猪、牛、羊和小家禽分别达到20万头、1.3万头、10万只、110万只,实现肉类总产量2.02吨,蛋产量0.48万吨。全区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保持在4%以上,到202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6.5亿元以上,占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生猪、蛋鸡、肉鸡、肉牛、肉羊等主要畜种的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30%、60%、70%、20%、20%;无公害畜产品生产达到60%以上,绿色、有机畜产品达到20%以上。猪牛羊禽的优质率分别达到60%、30%、50%、40%。

3、优质烤烟发展目标(祥见附表2)

到2020年,按照现代烟草农业“一基四化”的总体要求,实施烟叶基础设施“八大工程”(基本烟田、烟水、机耕路、育苗工场、烘烤工场、烟草农机具、基层站点、防灾减灾体系综合配套)建设,完成平地-啊喇-大田、大龙潭-同德-布德两个烟叶基地单元建设,形成具有基本烟田3.8万亩、常年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5万担生产能力、风格突出、质量优良、管理规范、效益显著的优质烟叶产区;显著增强烟区综合生产及保障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构建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体系,重点创新发展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互助组)“三种生产组织形式”,不断提高生产规模化种植水平和组织程度;建立健全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体系,重点发展专业化育苗、专业化机耕、专业化植保、专业化烘烤 “四种专业化服务组织”,促进烟叶技术的集成化,主要劳动过程的机械化;建立烟叶“信息一体化平台”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烟叶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创建适应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要求的基地单元高效管理模式、统一烟叶业务流程、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形成良好的工商共建基地单元合作机制。通过全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把仁和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基地单元打造成“优质、特色、高效、生态、安全”的烟叶生产基地。

按照当前烟草行业“提高烟叶质量,控制烟叶产量”和“逐步把计划资源向更加优质、更有潜力的烟区集中,把先进生产要素向核心基地单元集中”的发展需要,仁和区目前现代烟草农业生产规模控制在种植1.5万亩、收购烟叶4万担,年度产值5000多万元,烟叶税1100多万元。

到2020年,稳定年度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收购优质烟叶5万担;亩均产量3.2担以上,上等烟比例50%以上,上中等烟比例95%以上,烟叶外观质量好,内在化学成分协调,山地清甜香烟叶风格突出;烟叶均价26元以上/公斤,亩均产值达到4000元,产值6500万元以上,烟叶税1400万元。

4、蔬菜产业发展目标祥见附表2)

稳定现有蔬菜种植面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品种多样性和改善品质的方式,使仁和区蔬菜产业稳定健康的发展。到2020年,建成设施大棚蔬菜基地1000亩;全年蔬菜播种面积6.9万亩左右,其中早春菜稳定在3.6万亩左右;对大宗蔬菜做品比试验示范,特别是对地方品牌蔬菜进行更新换代,不断提高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引进特色蔬菜品种,增加蔬菜多样性,改善品种结构。

5、粮食产业发展目标祥见附表2)

粮食是民之根本,到2020年,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调整种植结构,逐步扩大菜用粮(鲜食玉米、豌豆、大豆等)的种植面积,增加产值,将菜用粮发展成为粮食产业新的效益增长点;水稻产业以推广种植优质稻(国标二级以上)为主,到2020年,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占种植面积的90%以上。

6、林业产业发展目标

林业产业成为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20年,力争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林业总产值达10亿元以上,以核桃、板栗为主的生态经济型优质干果种植面积将达到8.35亩;以魔芋、中草药为主的林下种植面积将达到0.25万亩;以生态鸡、羊、猪等为主的林下规模养殖户将达到170户;块菌资源开发面积达到4.9万亩。

7、水产产业发展目标

在基本稳定现有水产养殖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标准化项目建设、结构调整、技术推广,打造亚热带特色罗非鱼养殖基地和阳光休闲渔业基地,促进水产养殖产量和产值持续稳定增长;建设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实验室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逐步建立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促进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8、农业机械发展目标

“十三五”末,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26万千瓦,拥有拖拉机0.28万台,2020年农业机械保持这一水平以上,既能基本满足全区农民耕种需求,又能确保购机农民的基本收入。

9、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围绕仁和区旅游业的总体布局,即一个旅游中心、三大旅游片区、四大旅游产品、八大重点项目、五大旅游线路,在“阳光气候+地方文化”的内涵背景条件下,充分突出“一村、一族、一砚、一林、一谷、二山、多果”(迤沙拉彝族文化村、俚濮彝族、苴却砚、攀枝花苏铁林、攀西大裂谷、大黑山、营盘山、多个水果基地)的优势资源,结合现代农业建设、旅游新村建设、一二三产互动融合等,狠抓特色产业和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强化设施配套,充实建设内涵,努力推动生态农业旅游建设取得新突破。根据资源的开发潜力、吸引力大小、区位条件、区域经济背景等开发利用条件和资源市场价值,将我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田园观光游,水果采摘自助游,节庆活动等旅游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互动融合。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形成特色水果风光带,打造“仁和”精品水果品牌,拟建星级农业生态园、生态山庄、多功能农家乐,到2017年,年营业额2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点增加20个,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10、产业扶贫发展目标

贫困村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坚持市场引领、龙头企业带动,立足辖区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和阳光康养旅游产业,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低山河谷区依托区位优势,强化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健全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合理布局生产要素,推动一三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体系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核心示范片,辐射带动周边中高山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在中山区加大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畜禽养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蔬菜、烤烟等产业,为脱贫致富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在高山区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着力推进重点生态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核桃、樱桃、青花椒以及中药材等种植,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学习科技文化,掌握实用技术,增强致富能力。初步构建起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安全高效的产业体系,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对非贫困村的贫困户,依据贫困户的具体条件,为贫困户量身定制生产发展计划,实现精准帮扶脱贫。

2016年底,实现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至少有1项种植、养殖、林下经济、特色业态旅游等增收项目。

2017年,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贫困村特色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不断壮大。

2018年,形成贫困村的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产业规模、效益进一步提高,贫困村产业助农增收人均增幅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村级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以上,贫困村“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康。

11、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

大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利用丰富的名、特、优水果原料,大力发展果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果汁、果醋、果酒、果酱等精深加工产品,提升攀西阳光葡萄酒品质和品牌,提高水果产业附加值。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区域性果品加工集群。依托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完善蔬菜精深加工体系,丰富加工种类,扩大保鲜蔬菜和精深加工的比重。扶持具备一定条件的加工企业进行牛、羊等草食性动物的精加工,发展禽蛋加工,推进禽、畜新产品深加工业发展。

12、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发展目标

按照幸福美丽新村“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要求,坚持“道路标美化、产业特色化、房屋改造标准化、庭院优美化、公共服务城镇化”标准,集中成片发展特色产业,完美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美化人居环境,建设新型特色民居,实现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建好新班子,进一步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产条件,提升生活水平和质量,至2020年,全区70%的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

四、产业布局规划

(一)水果产业

1、芒果产业(详见附表3、附表4)

(1)产业基地区域布局规划

重点规划在仁和区的大龙潭乡混撒拉村、新街村,总发乡立新村、总发村、红旗村、板桥村,前进镇普达村、永胜村、田堡村、同德镇共和村,布德镇中心村、布德村,太平乡红岩村、大坝村,中坝乡中坝村、团山村,福田镇塘坝村、金龟村、务子田村,务本乡葩地村等9个乡镇的19个村。适度在大龙潭乡迤资村、裕民村、大龙潭村、拉鲊村,总发乡红旗村,中坝乡学房村,布德镇把关河村、猛粮坪村、老村子村,太平乡革新村,同德镇马拉所村,务本乡垭口村、大火山村,平地镇波西村,啊喇乡永富村、旺牛村等9个乡镇的16个村发展。

(2)品种布局规划

品种布局原则: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突出晚熟特色并适度延长上市期。早、中、晚熟芒果品种比例以1:4:5为宜。

推荐品种:晚熟品种以凯特为主,引进桂热10号、桂热82号、吉莱特等晚熟品种试种后适度发展;中熟品种以吉禄、热农1号为主,以金煌、红象牙、肯特为辅;早熟品种以红贵妃为主,台农1号、金白花、爱文、椰香、鹰嘴芒等为辅。

2、石榴产业(详见附表5)

石榴产业以仁和区大田镇为主,其他乡镇零星发展,到2020年大田镇发展石榴面积达1.5万亩。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1600米之间的中山区域,品种以青皮软籽系列为主,逐步适度发展新引进的突尼斯软籽、河荫软籽、中农红软籽等新品种。

3、特色温带水果产业(详见附表6)

根据气候特点和市场需求,结合生物学特性,按差异化发展原则,选择在仁和区种植具有上市时间早的早熟油桃、早熟樱桃,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的冬春草莓、中晚熟优质桃、李、鲜食葡萄等有一定发展基础等规模小的优势特色温带水果为发展重点,按“一村一品”适度规模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布局,用4--5年时间培育成为仁和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成为仁和新的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增长点。

冬春草莓:以水源条件好、冬春热量足的中坝乡团山村、中坝村,啊喇乡的旺牛村、永富村等地为发展重点区域,采取粮经复合模式,适度规模发展冬春草莓产业。

早熟油桃:利用我区中高山区冬季冷温足、春季回暖快、少低温寒潮影响的气候特点以及上市时间早等优势,在仁和区海拔1600-2200米之间的中高山区,发展早熟油桃。重点发展区域为务本乡乌拉村、前进镇高峰村、大田镇乌喇么村大箐沟组。

早熟樱桃:以中国樱桃为主,在我区海拔1700米以上中高山区且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平地镇辣子哨村双龙潭组、啊喇乡起查拉村苍蒲地组、总发乡红旗村五组、务本乡乌拉村、中坝乡大纸房村、前进镇高峰村、同德镇新生村、布德镇新桥村等规划布局早熟樱桃优势产业区。

中晚熟优质桃、李:在我区海拔1500-2000米之间的务本乡乌拉村、啊喇乡啊喇村、平地镇喇子哨村、波西村、同德镇新生村、布德镇新桥村、太平乡先锋村等区域规划布局中晚熟桃、李等优势产业区 。

鲜食葡萄:海拔1400以下发展早熟葡萄,以总发乡总发村、仁和镇沙沟村和大龙潭乡拉鲊村为主,海拔1600-1800区域适度发展晚熟葡萄,以平地镇平地村、辣子哨村、啊喇乡啊喇村为主。

4、特色小水果产业

特色小水果产业包括荔枝、龙眼、杏、冬枣、火龙果、枇杷、杨梅等因适应区域或种植面积较小,仅作零星发展,不做区域布局规划。

(二) 畜牧产业

以海拔高度差异分区为主,根据市场需求和畜禽品种、农作物产量、草山草坡、农作物秸秆、菜脚叶等畜牧业饲草、料资源分布,按照突出区域优势和产品特色的原则,确立优势畜产品生产区域。

1、优质肉猪优势产区:重点布局在平地镇、大田镇、大龙潭乡、啊喇乡、福田镇、同德镇、布德镇、务本乡河谷地区(海拔937米~1500米,下同)和二半山区(中山山区海拔1501米~1900米,下同)发展肉猪产业,同时严格禁止仁和镇、前进镇、太平乡、金江镇等工业乡镇及近郊乡镇村社和城乡结合部、重点水源保护区域进行生猪生产。按照高商品率生猪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现有良种,保持优良特性,大力引进优良外血换种,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发展以DLY和配套系为主的优质肉猪,扩大三元杂交或多元杂交面,进一步提高瘦肉率、产肉量、优质率。有计划地推行设施化、集约化养殖,加快优质肉猪优势产区适度规模生猪生产发展,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猪肉食品生产。

2、优质肉牛羊和特色家禽(本地乌骨鸡)优势产区:规划布局在平地镇、大田镇、福田镇、同德镇、布德镇、大龙潭乡、啊喇乡、务本乡、前进镇、太平乡、总发乡、中坝乡的二半山区(中山山区海拔1501米~1900米,下同)和高山区(海拔1901米~2920米,下同)发展肉牛羊和特色家禽(本地乌骨鸡)产业,充分利用现有地方良种(本地黄牛、建昌黑山羊、本地乌骨鸡),保持其优良特性,大力发展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秦川牛、川中黑山羊、简阳大耳羊、波尔山羊等杂交改良本地牛羊。加快发展种草养牛羊和牛羊的快速育肥,提高产肉量,发展小白牛肉、冷鲜肉,是今后肉牛、肉羊和特色小家禽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

3、平地镇、大田镇、福田镇、同德镇、布德镇、大龙潭乡、啊喇乡、务本乡、前进镇、太平乡、总发乡、中坝乡河谷地区、二半山区优质禽兔优势产区:重点发展蛋鸡、肉鸡、肉兔,实行集约化、标准化养殖。

(三) 烤烟产业(详见附表7)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采取以基地单元为实施单位的方式整县(区)全面推进,实现专业户种植、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小型农机具配置、半机械化作业、统分结合配套建设。仁和区所有烟区均涵盖在二个基地单元之中,同步建设。

通过烟叶基地单元建设,到2020年,仁和区烟区年度基本烟田面积达到3.8万亩,分别是大龙潭1.5万亩、平地1.1万亩、啊喇0.6万亩、大田0.2万亩、同德0.25万亩、布德0.15万亩。年度生产目标任务执行上级下达计划。

(四)蔬菜产业(详见附表8)

1、早春设施蔬菜生产区:在总发、中坝、啊喇乡、同德镇、布德镇等河谷地区规划布局早春设施蔬菜生产区,充分利用河谷区域地势平缓,水源充足,冬春气温高等优势,大力发展早春设施蔬菜生产。

2、“品牌”蔬菜生产区:对仁和区现有的几个品牌蔬菜(方山萝卜、布德莲藕、中坝莴笋等)进行提质增效,争取到2020年,维持栽培面积不减少,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0%以上。

3、特色蔬菜发展示范生产区:从外地引进特色蔬菜,争取到2020年,选出2个以上适合仁和区生长、发展的蔬菜新品种,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五)粮食产业

1、菜用粮产业总体布局规划

扩大菜用粮种植规模,压缩小麦等低产低效作物面积,形成以大龙潭、平地、布德、同德、太平为中心的鲜食豌豆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其他乡镇;形成以啊喇、大龙潭、同德、前进为中心的鲜食玉米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其他乡镇;形成以中坝、大龙潭、平地、同德为中心的鲜食黄豆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其他乡镇。

2、水稻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到2020年,海拔1400米以下的杂交稻种植区大力推广种植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如川优6203、宜香2115等品种,应占种植面积的90%以上,淘汰低产劣质品种。

(六)林业产业(干果及林下产业)(详见附表9)

根据仁和区现有区域经济和区位优势特点,以及水文、气候、地质结构、土壤和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结合市场需求,按照气候相近、地理环境相似,林业产业主攻方向一致,以及相对集中、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的原则,将干果及林下产业规划布局在中低山及中高山区。

中高山优质干果产业带区:主要分布于干热河谷区以上的二级台地,海拔区域在1500以上,为境内中低山地区。主要包括平地、啊喇、务本、太平、中坝、布德、及大田、同德、前进等部分区域。该区是全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主要区域,区内农林混杂,农业生产方式欠发达,社会经济条件较差,传统的农业耕作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该区以大力发展生态和经济型优质干果基地为主,并大力开展林下种植、养殖业,。

中高山生态林保护带区:主要位于海拔17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区,是仁和最大的天然林分布区,也是全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此区域也是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的交融区,植被以针叶林为主,这一区域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生产方式落后。该区主要包括平地、啊喇、务本、同德及大龙潭、福田的部分区域。该区主要以生态建设保护为主,结合松林生长特性,着重发展林下特色种植基地,在生态效益优先的基础上,大力进行林下块菌资源开发。

(七)水产产业

1、亚热带特色罗非鱼养殖基地

利用仁和区光热资源丰富,水温高、日照时间长的优势气候特征,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干热河谷区,建设以罗非鱼为主要养殖品种的亚热带特色罗非鱼养殖基地。其中:仁和镇200亩、总发乡200亩、大龙潭乡300亩、布德镇300亩、中坝乡100亩、前进镇100亩、太平乡100亩、金江镇200亩。

2、休闲渔业基地

利用仁和区紧临城区、交通快捷的地理优势和自然环境优美的水库资源,结合攀枝花打造“阳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总发乡大竹河水库、平地镇跃进水库、大龙潭混撒拉水库、布德镇羊头田水库等6个集垂钓、娱乐、休闲、观赏、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基地。

(八)生态农业旅游产业(详见附表10)

以国家西部大开发为背景,四川省川西旅游开发为契机,攀枝花市优秀旅游城市为依托,以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结合现代农业开发、旅游新村建设、一、二、三产互动融合,整合仁和区旅游资源,合理构建旅游产业结构与布局,大力开发民族文化风情游、农业生态观光游、冬季阳光保健游等特色旅游产品。一是重点开发迤沙拉(包含苴却砚采矿点)、混撒拉(包含苴却砚采矿点)、中坝生态谷(包含万宝营及周边)、营盘山、大黑山(包含桃花沟及豹子沟)、总发乡板桥村(雅瑶湾)、大田镇片那立村等旅游项目;二是着力打造大龙潭、总发、务本优质晚熟芒果基地、大田优质软籽石榴基地、迤沙拉优质葡萄基地、务本、平地小水果基地,在大龙潭乡、总发乡、大田镇、平地镇、啊喇乡、务本大力发展优质水果观光、品尝、水库垂钓、中高端农家乐群及休闲度假基地建设等项目;三是突出发展中坝冬春果蔬休闲采摘产业(草莓采摘、果桑采摘、时令蔬菜采摘等)和伊斯兰鲜食牛肉餐饮等特色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九)产业扶贫

2016 年,以产业培育和技术培训为重点,拓展脱贫的产业途径。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建设特色水果产业基地,推进早春蔬菜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秋冬淡季蔬菜,建设蔬菜产业基地。加大牛羊及家禽养殖发展力度,培育和规范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在贫困地区建设核桃、青花椒等干果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初步形成以核桃为龙头,特色经果、林下种养、花卉苗木及工业原料、生态旅游为重点的“1+4”林业产业发展体系。启动乡村旅游扶贫建设和民宿服务达标计划,开展相关标准和规范编制的前期工作。

2017 年,以实施产业优化和技术提升为重点,夯实产业扶贫的效益支撑。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坚持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向贫困村倾斜,支持贫困村林业发展。不断增强产业扶贫的技术支撑。

2018 年,以提高效益和完善产业体系为重点,形成可持续增收能力。完善贫困村特色水果、蔬菜、牛羊家禽、林业干果、烤烟等产业基地。强化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规范专合组织及协会,发挥其带动产业发展和实现农民致富的核心纽带作用。

五、“十三五”支撑项目规划

在“十三五”期间,为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使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着重抓好以下建设项目作为如期实现规划的支撑:

(一)水果产业

1、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1)芒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①新建高标准芒果基地果园3.74万亩。建设内容包括园地整治、土壤改良、种苗、标准化管理以及果园水、路配套基础设施等。②改建高标准芒果基地果园2万亩,建设内容包括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标准化管理以及改善果园配套基础设施等。

(2)石榴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标准化改造石榴基地0.3万亩,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品种改良、更新复壮、规范化管理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3)温带特色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新建特色温带水果基地果园2.13万亩,包括樱桃基地1.03万亩、草莓基地0.2万亩、油桃基地0.33万亩、葡萄基地0.51万亩、极晚熟桃和杨梅各0.03万亩。建设内容包括园地整治、土壤改良、种苗、标准化管理以及果园水、路配套基础设施等。

2、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工程

(1)芒果及亚热带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

在仁和区总发乡总发村建设150亩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年出圃优质芒果苗30万株,接穗1万公斤,确保每年新种植芒果5000亩以上的苗木需求。同时每年进行新品种引进和品比试验工作。

(2)温带特色水果育种苗木繁育基地

在仁和区总发乡红旗村建设100亩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年出圃各种优质温带特色水果苗20万株,接穗0.5万公斤,确保每年新种植温带特色水果3000亩以上的苗木需求。同时每年进行新品种引进和品比试验工作。

3、配套支撑体系建设

建立与特色水果生产基地配套的支撑体系,包括:特色水果新技术新品种引种试验与示范展示园400亩(每乡镇约30亩)、果品交易市场(占地50亩)、营销体系与信息体系,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质量标准与监督检测体系,科技支撑体系。

4、建设水果商品化处理及包装厂

引进芒果商品化处理生产线(20吨/小时)1条,其它水果商品化处理生产线1条,达到年商品化处理水果能力共计20万吨;建设3个水果包装厂。

5、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工程

在全区水果基地建设和生产条件较好的乡镇,按照四川省农业厅《365体育博彩: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的意见》(川农业〔2011〕18号)要求,力争每年创建1-2个“万亩示范园区”,到2020年创建成功10个“万亩示范园区”。

(二)畜牧产业

1、动物保护监管体系建设

(1)建设目标:建立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对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2)建设内容:进一步完善仁和区动物检疫隔离场,完善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网仁和测报站实验室建设。加强平地、福田两个省级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建设。新建三阳片区动物防疫检疫站。对区动物疫苗冻库进行增容。进一步强化区、乡、村动物疫情测报网建设和动物防疫能力建设。

2、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1)建设目标:建立健全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认证和质量溯源体系,加强对畜产品生产质量监管,保证畜产品安全。

(2)建设内容:建立区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完善区、乡镇、村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从源头上保证畜产品安全。

3、推广秸秆青贮或氨化养畜

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到2020,农作物秸秆加工处理利用率达到30%以上(2010年为8-10%)。

4、畜禽良种工程建设

(1)生猪。改(扩)建宏福公司种猪场,使基础母猪的饲养量由现在的1500头左右增加到3000头左右,大幅度提高良种猪的供种能力。

(2)禽。进一步完善吉丰公司蛋鸡场,行远牧业公司肉鸡场、蛋鸡场,骏锋种禽场等种畜禽生产企业种禽繁育设施设备,扩大规模,提高供种能力。

(3)羊。进一步加强种羊场建设,使其良种基础母羊由现在的2000只左右培加到4000只左右,大幅度提高良种羊的供种能力。

(4)肉牛。进一步加强行远牧业公司肉牛场建设,建设示范户,加强示范,大力推广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秦川牛等良种牛冻精的人工授精技术等实用技术进行纯种扩繁和杂交改良本地黄水牛,加快发展种草养牛和牛的快速育肥。

(5)建立仁和区种畜禽性能测定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种畜禽质量监测能力。结合种畜性能测定中心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仁和区人工授精站,主要乡镇建立精液配送中心,快速提升全区家畜品质。

5、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及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

(1)在中坝乡团山村建设每年定点屠宰加工分割包装冷鲜肉肉牛1万头,羊10万只,禽类100万只的牛羊禽定点屠宰加工厂1座,在中坝乡团山村建设1个小型的回族牛羊定点屠宰加工厂

(2)在平地镇、大龙潭乡、啊喇乡、中坝乡、大田、太平、布德等适宜地区建立年出栏5万只优质山羊的生产基地。

(3)在中坝乡建立年出栏4000头优质肉牛的秸秆养畜示范基地。

(4)在中坝乡、总发乡、啊喇乡建立年出栏20000只优质肉兔的种草养兔示范基地。支持建立完善科技推广培训体系和标准化生产体系,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科技。扶持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沼气池,完善相应设施设备,对畜禽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基本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5)进一步完善同德牲畜交易市场、仁和畜禽交易市场等畜禽交易市场建设,配套必要的设施设备,提高交易能力。

(三)烤烟产业

按照科学规划、系统设计、整体布局、综合配套的原则,优化组织管理和实施,整合土地资源、整合资金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增强烟区综合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烟水工程建设

(1)蓄水工程。在规划区新建水池71口16700m3,整治小塘坝工程1座49000 m3。

(2)输水工程。在规划区修建支渠I型12条20.9km

(3)管网工程。在规划区新建管网13片28.3 km。

(4)提灌站。在规划区建设提灌站4个。

2、道路工程建设。在规划区建设机耕道5条8.9km。

3、烘烤工场建设。在规划区新建密集式烤房3座。

4、农业机械应用。按照行业规定对农机进行补贴,在规划区规划购置通用机械73台,专用机械150台。

(四)蔬菜产业

1、设施蔬菜建设

到2020年建成1000亩设施大棚蔬菜基地,建设内容包括地块调整、改土培肥、建钢架大棚等。

2、方山萝卜基地建设

(1)进行萝卜新品种引进、筛选、示范推广。

(2)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及无公害农产品知识培训。

3、莲藕种植基地建设

(1)进行莲藕新品种引进、筛选、示范推广。

(2)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及无公害农产品知识培训。

4、莴笋种植基地建设

(1)进行莴笋新品种引进、筛选、示范推广。

(2)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及无公害农产品知识培训。

5、特色蔬菜品种推广

(1)进行特色蔬菜品种引进、筛选、示范推广。

(2)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

(五)粮食产业

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淘汰低产劣质品种。

(六)林业产业

1、特色干果产业(详见附表11)

新建2万亩优质干果基地,涉及啊喇、平地、布德、务本、中坝、大田、大龙潭、太平及同德9个乡镇。在海拔1600米-2500米核桃、板栗适生区,主要以发展核桃、板栗为主,其它经济林木为辅。品种主要选用本地优良品种为主,外地引种为辅。预计2020年新增投产面积增加1万亩,产量增加到2000吨左右。

2、良种工程

2016-2017年在仁和范围内开展核桃品种选育,选育出2-3个本地良种,并进行品种认定。同时在平地、啊喇建立良种采穗圃30亩,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圃20亩。规划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40份左右。

3、丰产栽培示范工程

在平地建立板栗复壮丰产技术示范基地,面积100亩,辐射带动1000亩。板栗复壮丰产技术主要从授粉树配置、灌溉、中耕除草、修剪拉枝、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及采后管理等方面开展;在啊喇建立核桃丰产栽培示范园50亩,辐射带动1000亩。核桃丰产技术涉及水肥管理,树势控制,修剪拉枝与定形,花果管理、清园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内容;在平地建立30亩块菌示范基地。

4、林下种植产业(详见附表12)

新发展林下种植0.25万亩,涉及啊喇、布德、务本、总发、中坝、大田、大龙潭、前进及同德9个乡镇,主要发展森林蔬菜,林下魔芋,林下重楼、首乌等中药材为主。

5、林下养殖(详见附表13)

规划新发展林下养殖基地170个,几乎涵盖除仁和、金江在外的所用乡镇,在营造的特色经果林、小水果基地林、及仁和中高山林区发展以生态土鸡、野生田鸡、肉鸽、建昌黑山羊、生态猪等为主。

6、林下块菌资源开发(详见附表14)

(1)产业基地建设:块菌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拔区域1600m-2400m的中低山和中高山林区,以务本、平地、同德、布德、啊喇等乡镇的云南松、板栗林或松栎混交林区自然分布为多。全区现有61.2万亩云南松及大量的板栗林,根据仁和区自然资源和科技开发条件,采取“公司+科技+农户”的发展模式,新开发块菌人工种植、促繁等4.9万亩。通过保护菌塘、科学采集、人工促繁等措施,提高天然块菌分布地产量。到2020年预计年产块菌200吨以上。

(2)仁和区中科农业云生态农林科技产业基地块菌合作项目:总投资1亿元,将主要建设块菌繁育基地、生产中心、加工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品鉴中心等。

7、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项目

(1)依靠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市区视野区生态治理工程,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彻底消灭荒山,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景观,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2)全面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构建科学实用的农田防护林网。

(3)在公路、铁路、河流、水渠两边营造护岸护路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产低效林改造、植被恢复共计5万亩。

(七)中药材产业

铁皮石斛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主要建设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及相关附属设施建设等。

(八)水产产业

1、建设亚热带特色罗非鱼养殖基地。对海拔1500米以下干热河谷区相对集中连片、水源相对较好、池形相对较规则的约1500亩鱼池清淤、加深、池埂硬化、进排水系统等标准化改造,建设亚热带特色罗非鱼养殖基地,提高池塘载鱼能力和生产能力,提高渔业产量和产值。

2、打造6个休闲渔业基地。建设1000平方米餐饮中心,75间(2000平方米)住宿标准间,1000平方米休闲娱乐中心,10亩垂钓渔池,5亩观赏鱼养殖渔池,5000平方米绿化地、适量景区道路等,打造集餐饮、住宿、娱乐、垂钓、观光于一体,日最大餐饮接待能力达400人、日最大住宿接待能力达150人的总发乡大竹河水库、平地镇跃进水库、大龙潭混撒拉水库、布德镇羊头田水库等6个休闲渔业基地,转变水库渔业生产经营模式,增加水库渔业附加值,提高水库渔业产值和效益。

3、建设仁和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实验室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1个。

(九)特色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详见附表15、16)

新建机耕道26公里、硬化整治425.6公里,总里程451.8公里;新建设提灌站69座,解决当地群众生产用水,促进增产增收。

 (十)水利设施建设

1、重大水利设施:实施观音岩引水仁和支线工程建设。

2、中小型水库建设:新建普达水库、河心水库、党家沟和栗树湾水库等一批中小型水库。

3、金沙江提灌工程:新建太平、大龙潭、平地等金沙江提灌站项目。

4、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大河宝灵寺至五十一阳光桥段、小河中坝段和巴关河同德段河道整治工程。

5、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实施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

6、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加快包括群策群防、预警系统、监测系统、防汛物资储备、预警预案编制、培训演练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

7、五小水利项目:加快山坪塘、渠系整治,继续实施水池,小型泵站及输配水管网建设。

8、节水及水生态治理项目:继续实施高效节水及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和综合水土流治理。

9、饮水提质增效项目:乡镇集中供水改造、输配水管网延伸及水质监测体系建设。

(十一)百镇建设试点

在平地镇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区、苴却砚特色文化街区、特色里泼文化旅游街区、俚濮特色餐饮街区建设;集镇建成区改造、集镇生态居住区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基地交易市场等。

 六、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本规划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的特点为以主要的生态因子—地下水资源的重新调配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建设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特征的变化以及项目建设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因此确定以农业发展、水资源的开采利用所带来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变化作为本项目环评的主要思路。

(一)项目开荒对荒漠植被的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必定要垦伐开发区内的原生植被代之以种植各类农作物。

(二)项目建设对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1、农用化学物质对土壤的污染和影响

施用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施用农药时大部分农药将降落于地表。附着在作物体表的农药也会因风吹雨淋而降落至地表。另外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则使农药直接进入土中。还有除草剂的土壤处理杀菌剂的土壤消毒等,更是直接施药于土壤中。

农药对农田的污染程度与作物种类、栽培情况有关。栽培管理水平和复种指数较高的农田由于用药较多其农药污染程度也较严重。本项目如不能严格选择农药品种和严格控制农药施用量忽视对农药使用的严格管理则会发生残留农药污染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畜体内并对之产生毒害现象有时还会在生产过程中因使用农药不慎而导致中毒事件的发生。

由于80%的残留农药分布在0—20cm的表土层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残留农药的浓度逐步降低50cm以下的土层中难以检出,而项目区现状潜水位在5-30m之间随着地下水的开采其潜水位还将下降1-4m左右且项目采用喷滴灌节水技术无大量农灌水下渗的可能。因此一般情况下非水溶性农药或水溶性小的农药不会通过土壤下渗而对评价区地下水造成污染。

施用化肥对土壤的影响 长期过量和连续使用化肥将向土壤中引入非主要营养成分硫铵中的硫酸根氯铵中的氯根等这些成分将会破坏土壤溶液的胶体平衡造成土壤物理性状恶化从而降低土壤的生产性能。 基于上述同样理由认为该项目施用化肥不会对区内地下水造成污染。

施用地膜对土壤的影响 由于普通农膜不能降解随着耕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农膜残留量也将成倍累积最终导致土壤物理性质严重恶化土壤的生产性能受到严重破坏从而会影响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项目建设后的土壤演替影响分析

 耕作土壤代替自然土壤 项目实施后通过合理灌溉、耕作、施肥、种植等人类活动改变自然土壤的原有特性加速土壤熟化将提高土壤的生产服务性能。 

灌耕灰漠土代替盐化灰漠土 项目实施后由于灌溉、熟化等一系列农业耕作措施目区表层土壤的含盐量将有所下降现状盐化灰漠土将向灌耕灰漠土的方向演替。

(三)项目建设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1、对区域社会环境的影响

 本规划项目的合理建设可以使涉及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所建立的优质高效农副产品基地和农业产业化机制必将为我区开辟新的就业市场对保证我区社会环境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本规划项目的建设,将对仁和区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项目建设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1、建设期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开荒期的农田整治和道路建设将使地表处于疏松和裸露状态这将为地面洪流水蚀提供垫面基础同时也为风蚀提供了物质条件。在开荒期间由于平地有可能阻塞泄洪冲沟而规划的排洪沟若不能及时投入使用并有效发挥作用则项目建设段将有可能受到突发洪水的强烈冲刷从而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 

2、生产运行期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项目建成后与农田建设相配套的农田防护林和排洪沟等也相应建成将有效减少和降低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范围和强度。

项目实施后农田种植作物对地表的覆盖度将较现状有明显的提同时农田生态系统的建立将对项目区及周边小环境的气候改善产生积极的作用这些对区域的水土流失防治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在生产运行的初期由于防护林网尚未成形在作物收获后的一定时期内地表呈疏松裸露状态如遇大风易产生风蚀。与风蚀不同的是项目区一旦建成使用与之配套的排洪沟也相应建成并发挥作用到疏导洪水的作用。

3、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防护措施

  一是对于各类工程建设必须做好水土流失的预防工作认真贯彻“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投资治理谁造成新的危害谁负责赔偿”和“治理与生产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二是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宣传有关部门应积极主动加强水土保持执法管理将其纳入依法办事的轨道上来对居民和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培养其保持水土和保护植被的环境意识。 

三是合理规划居民含移民)的生活能源以减少对周边自然植被的破坏。

四是规划设计部门应采用先进的管理和开发方案尽量减少农田整治工程土方量合理安排工期和工程顺序做到挖方、填方的土石方量平衡减少土壤扰动和地表破坏面积特别是减少开发区以外的料场数量。

五是根据土壤现状调查分析结果铁路以南及路北约2km宽的范围内地形部位较高坡度较大2.0-2.5%土层过于瘠薄足0.5m一旦开发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由于此处土层过于瘠薄水漏肥其土壤肥力和可耕性都很差经济效益植标也低鉴于上述原因建议暂不开发上述片区。 

六是水土保持防护工程特别是防洪工程应先于农田开发工程建以防止开发期间的突发性洪水冲击。 

七是合理安排开发顺序做到条件成熟一块开发一块尽量实现当年开荒、当年种植、当年见效益。

八是对于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可以合理作为开发区的夹荒地一则可以作为干排盐区二则增加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田间荒地的自然恢复保护生态环境多样性。

管理措施

一是在土地平整过程中应防止阻塞泄洪通道。 

二是按项目规划严格划定施工范围防止对封育区的灌木和草场造成破坏并防止对开发区周边植被的破坏。 

三是育施工人员保护植被。

四是注意施工及生活用火安全特别是春、秋季以防枯草火灾的发生。

五是划定适宜的堆料场严禁开发建设施工材料随意堆放以防阻塞泄洪通道或对周边地区植被造成破坏。

七、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一)建设前期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做好项目的水资源论证与规划工作确保项目建设有足量的“水”可依,以水定地坚决杜绝盲目开荒。 

 2.加强奎屯市区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对区域水资源开发的全过程进行动态调控和监督管理正确处理上下游关系、工业城市与农业用水以及不同系统及单位用水的矛按规划单元划分水资源形成流域统一管理与行政单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对地下水的开发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用水。

 3本项目必须采用喷滴灌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并对该区管网及渠系做到严格防渗以确保项目水利规划中所确定的农业灌溉定额的切实执行。

4.为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因水资源不足造成弃耕撂荒及区域荒漠生态系统的恶化必须在项目建设的前期就做好区外调水的准备与协调工作并尽快实施区外调水工程。在未实现区外调水应坚持分期分批开发的原则以规避水资源不足带来的风险。 

5.结合项目建设规划并迅速建立起所涉乡镇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司法机构以保障项目区及周边社会环境的稳定。

6.对施工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施工管理人员要督促其妥善解决施工人员的生活能避免砍伐周围植被。 

7.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加强用水管理及生活垃圾与废弃物的管理加强用火管理严防发生火灾。 

8.土方工程设计应尽量做到挖、填平衡避免弃方堆集和滥挖土方。施工时应尽量避开4-8月的大风天以免施工扬尘污染。 

(二)项目建设期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避免和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

2.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 

3.农业开发应遵循先建农田防护林后开发建设农田和逐步实施开发的基本原则以减少开发过程中引起的水土流失影响。 

4.农田开发前期作物倒茬田块应尽量保留作物根茬一方面放牧可解决部分秋冬饲料另一方面可避免秋冬季土地裸露而产生风蚀。

5.建设房屋时应考虑修设明渠或暗渠将生活废水排入经过严格防渗处理的畜粪堆肥池即可沤肥又可避免废水任意排放污染地下水。同时农户的畜禽圈舍地面也要适当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家畜粪尿入渗污染地下水。 

 6、加强项目区卫生防疫工作防止各种流行病及传染性疾病发生蔓延。

    (三)运行期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在项目运行期应对项目区及周边环境动态变化实施监控和管研究和掌握环境变化与环境影响行为之间的关系以便及时调整有关建设行为将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在萌芽状态并立即实施对环境的恢复性建设。

 1.利用现有机井建立地下水监测系统积累地下水开采过程中的历史资料与专业队伍合作进行以区域综合供水及保护为目的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模型研究提高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程度与管理水确保区域内各供水系统安全运行。 

 2.根据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研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途径和机结合地下水开采及农业灌溉制订相应的防治对策采取更有效的节水措施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减少灌溉需水量降低地下水开采强度直至实施区外调水工程。

3.开展区域内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植被演替以及生态环境恢复方面的研究逐步建立起一套生态环境恢复性建设的技术方法。 

4.加强对农田防护林及自然林的管理和保护确保其正常生长以避免和减少风险事故带来的灾害和影响。

5.加强对农业环境污染的监控尽量选用新型、低毒、低残留和高效农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对废旧地膜进行回收或采用可降解地膜未揭收地膜不予灌头水。 

6.加强对荒漠灌木林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保证居民生活能源供应。加强执法力度避免和制止破坏生态环境、樵采野生植被的行为活动保护生物多样性。

八、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365体育滚球: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部门坚决贯彻委决议, 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切实制定有利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推行工作责任制,实现目标管理。坚持用创新的思维来思考发展大计,做到农业发展要有新思路、农村改革要有新突破、农业对外开放要有新局面、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有新举措,努力开创新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新局面。

2、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拓宽农业投入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入结构,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足额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补贴。推进农村产权改革,明晰农村土地财产权属,稳步引导农村土地市场化、集约化、资本化运作,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权交易市场。在继续支持农业生产环节的同时,加大对产前的种子供应、市场信息服务,产后的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的支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方筹集农业发展资金,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投资农业。

3、加大政策扶持,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稳定完善的政策和有效的贯彻执行是推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动力。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各项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流转行为,加快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最低生活保障、合作医疗、子女上学等问题。加大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平衡发展。在城镇化的地方,切实抓好“村改居” 工作,推进城市化社区管理。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抓好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疫情疫病防治及农业信息建设。探索与高等职业院校建立长期培训基地,抓好农民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加快发展“三农”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工程”“新网工程”,大力开展“家电、农机、汽车”下乡活动。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4、大力推进依法治农。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促进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继续抓好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实现由提高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推进农业系统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使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5、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大力培育农业品牌,增加“三品一标”认证品种和数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培训力度,增强生产主体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努力推进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再上新台阶。

6、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十三五”期间,计划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00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200人。计划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150人。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2000人。

7、多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重点培育产业关联度高、农户带动力强的领军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支持骨干企业进行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产品直接进入城市大型超市,在城市建立连锁店、直销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有关农产品交易洽谈会、博览会。同时在仁和农产品销售网站免费开设合作社产品网上展厅,宣传推介优势农产品,逐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主产品销售半径,提升其市场定价能力。

 

审核: 石芸   责任编辑: 雷艳